新聞不死,只是很喘︰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 (電子書)

NT $ 266


主流媒體衰微、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,傳播生態正翻天覆地大改變。
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,是接收更多新聞,還是更多垃圾?
是擁有更多自由,還是失去更多選擇?

水泥未乾的媒體時代,
是數位轉型的轉捩點,也是公民素養的考驗點。

《紐約時報》每天兩次的編採會議,不再討論紙本頭版新聞,反而專注設定數位內容。
清朝道光年間就發行的《經濟學人》,不僅逆轉衰退的浪潮,還贏得網路世代年輕讀者青睞。
低民調的政壇新手川普,一舉搶下美國總統大位,其中一股助攻,竟來自馬其頓共和國小鎮年輕人架設的眾多極右派新聞網站、假文網站!

短短20年內,新聞媒體的主戰場從報架與遙控器,迅速拉到電腦與滑鼠之間,如今又框進手機螢幕,臉書、YouTube、IG……各種免費內容隨手可得。主流媒體影響力式微、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。
卡在時代夾縫裡的新聞媒體,遇上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,如何重新定義內容、發行與營運模式,找到生存利基?
沒有紙張、沒有電波時段限制的原生網路媒體,如何靈活變革走出新路徑?
當網路讓新聞競爭十倍速,真假資訊滿天飛,我們讀到的是更多新聞,還是數位垃圾?記者這一行,還值得從事嗎?
《天下雜誌》《報導者》《端傳媒》《泛科學》《關鍵評論網》等中文媒體在數位轉型路上,又遭遇哪些挫折?提供哪些寶貴血淚經驗?

本書作者黃哲斌,擁有二十幾年媒體資歷。他一路走來,從傳統主流紙媒到新時代的網路平台,見證媒體生態的改變。他在《天下雜誌》與子頻道《獨立評論@天下》,剖析當前媒體與社會的關係,分別獲得2017年金鼎獎,與有「亞洲普立茲獎」之稱的2018年SOPA評論獎肯定。

他以專欄文章為基底,大量增補內容,透過國內外的案例分析,深入剖析媒體的變貌與可能突圍的模式;並且省思在訊息片段化、破碎化,各種雜音、噪音與真實事件互相干擾蓋台的資訊市場下,該如何看待媒體的角色以及資訊接收的危機。

本書重點:
16個國外案例X5個台灣本土案例:看傳統媒體如何試圖改變內容、讀者互動、營運模式,  險中求生;數位原生的媒體展現哪些大膽創意,運用新技術、異軍突起。

9個數位媒體時代關鍵詞:假新聞、即時新聞、同溫層、社群媒體、網路社群政治……,這些現象正如何影響文明社會?

5個值得當記者的理由:傳統的記者角色如何隨著數位變遷而改變?社群編輯、互動編輯、對
話編輯等新興媒體職位,如何躍為編輯台運轉的重要核心?記者的社會功能又有哪些變與不變?


數位轉型 社群平台 數位 垃圾 X5 新聞媒體 IPOD